通過將泵站標準化改造中布設的水位、水質、水量、監控等設備的監測數據上傳本地,補全排水系統中的關鍵節點數據,輔助實現排水監管,提供數據可視環境下的智能調度決策分析,實現泵站-管網聯動管理,響應泵站標準化建設目標中關聯外圍運行水位的智能化運行,平衡管網液位。
基于對現狀和問題的認識,排水系統同時面臨旱天外水入滲及雨水入流問題。以污水處理廠/泵站服務片區為單元,結合水質水量監測與現場調查手段同時兼顧旱季和雨季,從下游到上游追溯、從干管到支管排查、從大到小范圍收縮定位,為下一步管網改造修復等工作提供依據,促進排水系統提質增效。
通過監測排水戶雨水總排口液位、水質情況,并結合降雨數據,及時發現晴天排污問題;通過監測污水總排口流量數據,結合晴雨分析,評估污水收集有效率。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,部署相應的設備,達到實時監測、告警的目標。
通過監測河道排口液位、水質(氨氮)情況,并結合降雨數據,及時發現晴天有水流、雨污混流等問題的河道排口;在雨污合流情況較為嚴重且無法短時間內根治的河道排口上游,選擇適合的位置安裝一體化智能截流井,達到旱天截污、防河倒灌等目的。
由源頭排水戶起,由點及面,將支管、管理區、主管、泵站、污水廠等全部納入監管范圍,以便掌握全局,聯動調度。
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、自控技術,獲取泵站自身以及泵站上下游管網的實時信息,通過本地智能終端分析并上傳平臺計算處理,實現泵站智能化運行及調度。